大江奔涌至宜昌,出三峽,江面豁然開朗,優越的水域條件,孕育了豐富的淡水魚資源。
然而,在過去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水生態持續惡化,珍稀特有魚類大幅衰減,一些曾經縈繞舌尖的“江鮮”,漸漸退出了百姓的餐桌。
2021年1月1日,“十年禁漁”全面啟動,拉開了恢復長江生態和漁業資源的帷幕。
如何在落實禁捕的同時留住長江美味?讓消失的江鮮“游回”百姓餐桌,一場漁業穩產“保衛戰”在宜昌打響。
當陽市欣翔漁業公司流道養殖基地。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供圖
一種美味的消失
七月盛夏,萬物生長。枝江董市鎮,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的銅魚繁育專用車間內,超過100萬尾長約3厘米的銅魚苗,正在培育池里茁壯成長。
在宜昌,大家皆知中華鱘名貴,肥魚味美,殊不知還有一種銅魚,曾是老漁民眼中的寶貝。“銅魚又名金鰍,肉質鮮嫩,味道鮮美,含脂量高,是餐桌上的中高端食材。”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水產研究專家劉燈紅說。
不僅如此,銅魚也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指標性物種,它的數量關系著其上下游食物鏈生物的生存。
由于人類活動頻繁導致的水體污染以及洄游通道受阻等原因,銅魚的生存繁衍面臨危機,數量急劇下降。宜昌是否還能吃到銅魚?
2021年,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用近一年的時間,實地調研長江沿線宜賓、瀘州、重慶、萬州及宜昌、武漢等城市水產批發市場和餐館經營場所,得出結論:銅魚消費已瀕臨斷檔,亟待人工養殖開發成功后補充供應。
7月3日,記者來到位于勝利三路的一家餐廳,未發現銅魚相關菜品,服務人員表示該魚長期調不到貨。隨后記者又致電我市多家魚館,均表示無貨。
為滿足市場需求,作為全國淡水養殖第一大省的湖北,在落實長江大保護的同時,開始探索魚類養殖方式轉型之路。
2020年,湖北啟動“土憨巴”“石扁頭”“金鰍”“刀魚”“草鳊”“江團”等6種長江野生魚類的科技攻關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為長江野生魚的人工養殖和產品開發打下基礎。其中“金鰍養殖馴化項目”由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負責研究實施。
這意味著人工馴養的銅魚等原長江野生水產品將加快端上百姓餐桌的速度。
一番育種的突圍
作為一家以水產種業為主營業務的技術創新型企業,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便開始探索銅魚和圓口銅魚的馴養繁育。“這條路走的并不容易。”劉燈紅說。
銅魚人工養殖難度有多大?劉燈紅用“出水爛”來形容,“銅魚易患小瓜蟲病,病魚的皮膚和鰓上布滿白點,一旦發病,僅數天就可全軍覆沒。”
此外,銅魚應激反應強,早期傳統池塘養殖水體淺且易受外界干擾,成活率低。
歷時4年,經過反復試驗對比,專家發現,采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通過調控水體生態指標,可顯著預防小瓜蟲感染,由此攻克銅魚繁育路上最大的難關。
與此同時,通過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漢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合作關系,著手提升種質的優良性狀和人工繁育、養殖效率。
“親魚尾均產苗從最初的2000尾提高到8000尾,出苗率從20%提升到60%以上,不僅抗病力提升,生長速度也高于野生魚。”劉燈紅說,目前公司正加緊和科研團隊合作,探索采用分子遺傳技術提升銅魚育種水平。
如今,宜昌銅魚人工馴養繁育技術已臻成熟,掌握了從親本培育、催產孵化、苗種培育、種魚及商品魚養殖全過程核心技術,打造了銅魚種業的“芯片”。
記者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獲悉,近年來,全市水產苗種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種業技術成果不斷轉化。截至目前,年繁育魚苗19.12億尾,年生產大規格苗種3.39萬噸,年產值約6.5億元。
全市已創建省級原良種場6家,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個。承擔了長江禁捕后“6條魚”中銅魚、長吻鮠人工繁育和工廠化養殖技術攻關,實現了加洲鱸反季節、工廠化繁育。
令人欣慰的是,銅魚等長江野生魚類的成功繁育,在豐富百姓餐桌的同時,對恢復長江漁業資源、保持生態平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2020年開始,三峽集團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宜昌三江漁業有限公司在長江重慶段、貴州赤水河連續三年開展圓口銅魚人工放流活動,放流魚苗超40萬尾。
一個產業的“回歸”
在攻關銅魚等野生魚類繁育馴化的同時,我市加州鱸、鱘魚、肥魚等一批名優魚類的生產供應也取得進展,實現了從養殖、加工、運輸到分銷的全產業鏈發展。
7月4日,位于枝江仙女鎮的枝江一塵水產養殖合作社,1萬平方米的工廠化魚苗車間內,篩魚、過磅、裝車,40萬尾加州鱸魚苗即將發往河南。
枝江市天豐長江土著魚類良種場正在對人工繁育的長吻鮠打樣銷售。三峽日報通訊員 楊軍 攝
負責人賀華山告訴記者,從加州鱸魚的育種、養殖到深加工,一塵合作社已經實現了全產業鏈發展。
兩年前,在五峰采花鄉白溢坪村,賀華山在海拔1000米的山頂修建養殖基地,夏季利用山泉水低溫育種,實現了加州鱸的反季節養殖。
“去年繁育鱸魚苗3000萬尾左右,其中200萬尾魚苗投放至宜昌養殖水面。”賀華山說,在豐富我市水產品市場供給的同時,鱸魚苗還銷往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市。
讓一條魚“游”上百姓餐桌,一塵合作社還搭上了預制菜的快車。
賀華山介紹,合作社創立了“依氮鮮”品牌,開通兩條生產線,主要做鱸魚和肥魚深加工,相繼推出了臭鱸魚、烤鱸魚,以及肥魚湯和花膠等菜品。“日前,宜昌、武漢、江西的線下連鎖店已開始籌建,將實現從原料到成品,從源頭到終端的全流程開發。”
近年來,我市不斷延伸水產產業鏈,促進水產品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支持枝江覃姐食品公司等企業生產預制魚產品,湖北聯太公司發展以小龍蝦、泥鰍為主的速食產品。依托優質的水資源,全市基本形成集苗種繁育、商品魚養殖、產品精深加工、餐飲休閑于一體的鱘魚全產業鏈。
如今,“野味”雖然退出了餐桌,但“鮮美”從未缺席。隨著水產品產量的提高和品種的優化,市民的食物消費結構日趨豐富,實現了由過去的“有魚吃”向現在的“吃優質魚”轉變。
在對水產種業育繁推的不斷探索中,百姓所疑慮的“美味”也正在迎來好消息。
“目前已進入推廣上市階段,預計今年10月前后將迎來首批1萬斤銅魚上市。未來5年,我們將在宜昌打造銅魚產業化主產區,實現10億元產值的目標。”劉燈紅滿懷信心地說。(記者谷一鳴、通訊員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