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 id="h966k"><strong id="h966k"></strong></p>

    2. <p id="h966k"><strong id="h966k"><small id="h966k"></small></strong></p>
      1. <acronym id="h966k"></acronym>
          <table id="h966k"><strike id="h966k"></strike></table>

          九十多個項目植入“海綿”——宜昌市推進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觀察

          2023-08-17 09:13 來源:三峽日報  編輯:肖雯瑤  審核:廖全

          自2019年被授予“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以來,宜昌以節水減排為抓手,持續完善涉水法規制度,推進供水節水設施改造,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加快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補短板,形成“全域、全業、全面、全程、全民”節水新局面。

          8月11日,記者在企業、社區、居民小區走訪發現,節水型企業和單位不斷涌現,小區改造助推海綿城市建設,市民的節水意識和節水理念正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生產節水打磨“巧功夫”

          在興發新材料產業園區,30多家入駐企業接受統一調度,實施“一水多用”節水改造,實現了廢水、清凈水的循環化利用和部分污水處理零排放,每年節約取水成本126萬元。

          節水型企業和單位產生了強大的示范效應。宜昌中心人民醫院實施節水改造,年節約水費5萬元;鑫大興混凝土公司借助地勢充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廢水零排放,年節約成本10萬元;安琪酵母公司實施節水技改,年節水約55萬噸……

          在標桿引領下,宜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0.67%,節水型企業覆蓋率33.12%,節水型單位覆蓋率20.27%。

          生活用水擰緊“水龍頭”

          碧波翠苑小區位于東山大道與中南路交會處,地勢低于周圍道路,毗鄰內澇點,曾發生過嚴重內澇。為解決“頑疾”,相關部門一方面結合路沿石開口匯集周圍雨水徑流,利用樓前原有景觀水池建設透水鋪裝與碎石排水盲溝,實施雨污分流改造,設置防倒灌閘門。另一方面結合原有活動場地埋設蓄水模塊,收集雨水回用于綠地澆灑。改造后,居民得以享受小雨不濕鞋、大雨無內澇的環境。

          該小區的改造是我市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縮影。目前,我市已對90 多個新、改、擴建的項目和15個擬出讓地塊植入海綿要求,搭建海綿城市建設智慧管理平臺及監測系統,沙河公園、濱江公園雨水花園、卷橋河濕地陸續成為網紅打卡地。

          “網紅打卡地”沙河公園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整個公園就像一塊會呼吸的大海綿。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付蓓蓓 攝

          供水管網是遍布地下的“毛細血管”,將水這一城市“血液”送往千家萬戶。我市累計改造供水管網79公里,改造283個老舊小區供水設施。

          9座污水處理廠陸續開展新改擴建工程,臨江溪、花艷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最高排放限值”。同時實施污水管網、生態水網“兩網共建”項目。

          節水意識融入“新理念”

          “淘米水用來澆花,洗衣服留下的水用來沖廁所。”8月11日,家住城中金谷小區的覃女士說,她一直保持著節水習慣,也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珍惜水資源。

          宜昌將節水教育融入校本教材,編制發行了《生態好市民》《生態小公民》,并納入地方課程,實現中小學幼兒園全覆蓋。在校內外創新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將水廠、污水廠作為節水科普平臺,建立了“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生態市民教育基地”,將節水、愛水、惜水的理念融入孩子心中。

          節水在心,具體要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宜昌全域推廣“供水網格員”制度,打造供水節水服務進社區的升級版,累計發展100余個“供節水服務網格長”,設置1000余個“供節水服務網格員”,聘請20余個“城市節水宣傳大使”,共同營造良好的節水氛圍。

          截至目前,宜昌節水型居民小區覆蓋率23.43%,城市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65.18升,節水器具普及率保持100%,節水逐漸成為一種共識。(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鄧羽琴)

          熱點專題
          综合激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