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并強調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在宜昌落地見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從夯實產業基礎、打造健康生態、筑牢制度保障、完善分配機制和補齊短板弱項幾個方面著力助推宜昌共同富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宜昌力量。
夯實共同富裕的產業基礎。產業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做大蛋糕”需要強大的產業基礎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一是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優化產業鏈布局,以技術與產業、產業與產業間的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二是抓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一步發揮宜昌綠色化工產業的基礎優勢,加快推動本土產業鏈的建鏈、補鏈、強鏈、拓鏈,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向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等方向裂變升級。三是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聚焦宜昌區域科創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區域活力中心等功能的持續建設,使科技、資本、人力等生產要素協同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
打造共同富裕的健康生態。共同富裕是物質和精神都富裕,這意味著健康生態是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要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優質自然生態。以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為重要契機,走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城與山水和諧相融、產業綠色發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之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二是要形成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良好精神生態。大力推動宜昌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公益性文化設施和基本文化服務項目的效能,發揮宜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覆蓋的陣地優勢,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
筑牢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宜昌共同富裕筑牢制度保障。一是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充分發揮公有制經濟助推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二是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入實施市場主體“總量倍增”工程、“招強培優”工程和“四轉”工程,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市場準入、科技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實現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和積極助推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作為宜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方面著力不斷完善和優化宜昌營商環境。
完善共同富裕的分配機制。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題中應有之義,靶向對準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收支問題有助于“分好蛋糕”。一是以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宜昌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吸納能力作為抓項目、抓投資的重要標準之一,將提升人力資源水平作為宜昌科教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提升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以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體系提高民生福祉的整體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社會民生領域的普惠性和覆蓋面。
補齊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項。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才能做大共同富裕的最小值。一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發展重點難點是盤活土地、勞動力等資源,要下大力氣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落后地區的造血功能,切實提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二是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下好新型城鎮化和強縣工程這盤棋,以宜荊荊都市圈協同發展效應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將“當枝松宜”百強縣域聚集區打造為鏈接城鄉的增長極。
(中共宜昌市委黨校 肖唯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