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關乎百姓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衡量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標志。
2017年,宜昌被國務院食安辦命名為首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5年多來,宜昌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推進社會共治、提升治理效能,持續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切實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著力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2010年以來,宜昌未發生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滿意度提升了12個百分點。全市食品監督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連續七年代表湖北省接受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100%。食品安全考核、食品安全滿意度連續七年位居湖北省第一。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在全國排名第12位(位居湖北首位)……深化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歷程中,宜昌人民切實感受到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帶來的美好,心中的民生賬本記錄著宜昌食品安全穩定向好的點滴變化。
全社會共治,筑牢食安屏障
“原材料購進發票和入庫記錄在哪里”“出廠檢驗有哪些流程”……近日,在猇亭區C級包保企業宜昌市猇亭區昌盛白酒廠內,企業包保干部、虎牙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彭琰走進企業生產車間,了解企業在原材料購進、生產過程控制、出廠檢驗等重要環節存在的風險以及應對措施。
這是宜昌落實“兩個責任”,建立領導包保機制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10個試點城市之一,宜昌站位高、起步早、抓得實,建立了“書記掛帥+全員參與”的領導包保機制,市委書記與所有市級包保干部簽訂責任書,全市7593名干部包保主體33596家,督導工作實現全覆蓋。今年2月,新納入“三小”包保主體27193家,包保督導工作加快推進。
農貿市場提檔升級 張曉夢 攝
近年來,宜昌全面落實地方黨政領導干部32項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將食品安全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黨委政府工作要點、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等,強化黨政同責,高效高位推動食品安全工作。
宜昌還建立了“各級政府+監管部門”督查反饋機制。組建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紀檢監察部門、各級食安辦、各級食安委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在內的工作組群,對“兩個責任”工作推進情況實時公布、實時督辦,實現壓力層層傳導、工作同頻共振。
為督促企業更好落實主體責任,宜昌建立了“聯巡聯控+閉環管理”共同推進機制,研究制定《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主體責任清單》,自2020年開始,連續3年開展“食品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年”活動,全市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應配盡配,督促指導企業制定《食品安全總監職責》和《食品安全員守則》。
同時,建立了“自查日歷+線上督辦”智慧管控機制,督促企業運用“鄂食安”系統“自查日歷”開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
食品安全事關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責。為強化社會共治,宜昌建立了“社會監督+志愿服務”共同治理機制,在全國率先出臺《宜昌市食品安全志愿服務激勵嘉許辦法》《宜昌市食品安全志愿服務工作協調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工作規則》等管理辦法,聘請100名社會監督員、邀請300名志愿者開展監督評價,聘請48名外賣小哥為“外賣餐飲監督員”,激發多元力量參與社會監督。
邀請監督員參與食品安全生產監督活動
開展反食品浪費宣傳活動
2022年11月,吳文曌等21名外賣小哥被西陵區聘任為外賣餐飲社會監督員。“憑借監管部門頒發的‘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證’,我們經常到入網餐飲單位后廚查看商家證照、人員健康證、食品加工制作、清洗消毒等情況。”吳文曌說。
21名監督員“上任”3個月以來,反映的關于餐品包裝不規范、從業人員穿戴不規范等食安相關問題已有10余起。
在硬件基礎建設方面,投資3.5億元,建設三峽公共檢驗檢測中心,檢測范圍輻射潛江、恩施、神農架等周邊地區。投資3億元的廚余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正加快建設。市財政每年安排1.55億元,支持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食品安全監管、食品追溯體系建設。其中,投資1.3億元,對城區66家農貿市場改造提質;投資1545萬元增加食品快檢車14臺、快檢設備233臺套;全市69家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成智慧快檢系統,在餐飲集中區建設“1+N”智慧快檢室,全市食品快檢能力達到每年28萬批次。
黨政同責、上下同心,為織牢食品安全防護網凝聚起了強大合力。據統計,全市食品監督抽檢量達到5.1批次/千人,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全鏈條監管,嚴控安全風險
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從食品生產企業到外賣餐飲……宜昌加強源頭治理,強化市場監管,嚴控安全風險,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無縫隙監管體系。
源頭嚴防,產品質量全程可控。春意盎然,宜昌清溪溝貢茶有限公司總經理鄭盔甲看著茶園里的一株株茶樹,自豪地說道:“我們有機茶園病蟲害防治采用的都是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整個生產過程禁止使用任何化學合成肥料和農藥,產品加工、包裝、儲運等環節都要求零污染。”
宜昌在柑橘、茶葉等特色產業開展“一品雙標”(農戶標、企業標)試點,農業部門加強“一品雙標”企業產品產地環境、農藥使用等監管,市場監管部門強化“一品雙標”企業產品入市查驗,做到產品質量全程可控、可追溯。在全國率先推行農藥經營處方制,實現農業鄉鎮全覆蓋。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累計開具農產品合格證396萬張。在全國率先試點無紙化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豬、牛、羊、禽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和動物產品B證在宜昌市全部實現了無紙化流通。
開展食品安全檢查
市財政還投入資金1300萬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市級平臺,創建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363家,通過平臺可查詢基地產品的生產、農殘自檢、銷售流向,實現來源可查詢、去向可追蹤。
過程嚴管,問題產品無所遁形。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全面實行風險分級動態管理,督促企業生產經營過程持續合規。食品生產企業、食品銷售連鎖企業總部、大型食品批發企業、食品批發市場風險自查報告率達到 100%。
2月15日,筆者在三峽物流園速檢中心看到兩名戴著口罩、穿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正手持試管、試劑,對園區抽檢以及商家自己送來的蔬菜水果等進行快檢。
三峽物流園是宜昌以及鄂西渝東地區最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日果蔬交易量達2000噸以上,宜昌零售市場80%以上的農產品均來自于此。管住了三峽物流園的食品安全,也就管住了市場絕大多數農產品的安全。
為此,宜昌市在全國率先創新體制機制,在三峽物流園設置園區市場監管所,選配6名監管人員,設置園區檢測室,配備快速檢測設備,規范推行“四級檢測”管控制度,即“卡口速檢”、“園內篩檢”、“監督抽檢”、“疑似法檢”,對園內參加交易的食用農產品快檢篩查每天不少于120批次,對疑似問題食品,及時送檢測機構定量法檢。
風險嚴控,監管跑在風險前面。在消費終端,宜昌大力深入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變傳統式檢查為全天候監管。在“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平臺上,筆者看到,接入平臺的商家有600多家餐飲單位,100多家供應商。餐飲單位聯系人、從業人數、日常巡檢情況等均有詳細記錄。
更為重要的是,該平臺采用原料采購自動溯源、重要環節檢測留樣、加工工藝全程錄像、違規行為抓拍預警、設備環境傳感監測等多種先進信息技術,每天自動采集分析處理保障數據數十萬條。對于冰箱、冷凍庫、冷藏庫等無法用視頻監測的區域,則采用傳感物聯技術進行監控,一旦超標及時預警。
宜昌還扎實開展“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食品安全系列專項行動,排查整改各類問題隱患14.8萬個,牢牢守住了食品安全防線。
全方位攻堅,打造宜昌特色
從“神經末梢上”入手,在“麻繩最細處”攻堅。
宜昌在智慧監管、信用監管、學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單位“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城市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等方面,打造了一批“示范引領”特色亮點和可復制、可推廣的宜昌經驗。
如何更巧念好監管“緊箍咒”?
——用好智慧監管。宜昌依托“城市大腦”建設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小腦”,建成“互聯網+明廚亮灶”和“食品安全智慧保障平臺”,運用“鄂食安”系統建立健全追溯體系和信用風險分級管理,“智慧土壤”“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追溯”工程聯動并進,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無縫智慧監管體系。
——用好信用監管。宜昌探索“健全機制+信用歸集”、“動態分級+信用分類”、“智慧信用+差異監管”、“聯合懲戒+信用修復”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推出市場主體信用承諾制度,將信用承諾和履諾情況納入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對守信者無事不擾,對失信者建立“聯合懲戒+信用修復”機制。
如何把好校園食品安全關?
——宜昌實施中小學校營養午餐民心工程,創新“中央廚房+微廚房”供餐模式。全市學校食品安全副校長和食品安全員配備率、校園周邊食品攤販禁售區劃定率、學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單位“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率、校園食責險覆蓋率達到100%。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家長、師生對校園食品安全滿意度達98%以上。
如何有力遏制“舌尖上的浪費”?
——宜昌堅持以綠色消費為導向,在全市餐飲行業推行“小碗菜”、多點可退等模式,制定并落實“光盤行動”獎勵措施,入選國家第二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開展食品安全“小手拉大手”“曬曬我的光盤行動”“反對浪費、崇尚節約”“三推一禁”等系列主題活動,建立反餐飲浪費的共治格局。通過各項有力舉措,全市餐飲單位廚余垃圾減少30%以上,公共機構廚余垃圾量減少三分之二。
如何加快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宜昌出臺支持政策,對星級冷鏈物流、新增冷鏈物流設備、新建冷鏈基礎設施、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運營冷鏈物流體系的企業給予獎勵,并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向上爭取力度,國家、省、市已累計獎補資金達2.9億元。“八個規范”(規范冷庫設置、規范場所布局、規范管理制度、規范運行流程、規范抽檢消殺、規范費用分擔、規范問題處置、規范產品銷售)的監管經驗在全省推廣。去年10月,宜昌獲批湖北唯一的“十四五”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如何突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宜昌支持食品安全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項目357個,撬動全社會投入資金達58億多元,依托“宜荊荊恩”城市群區域創新聯盟,大力推進食品飲料、農特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迭代升級。
如何保障農貿市場食品安全?
——至2020年底宜昌已完成城區66家農貿市場新建、改造任務,目前已延伸到縣(市、區)23家。新建、改造農貿市場面積達18萬平米,城區每萬人農貿市場使用面積已超過1000平米。城區53家農貿市場完成肉菜追溯系統建設,累計上傳追溯信息1.3億余條,實現了來源可查、去向可追、風險可控。
……
保障食品安全只有過去時、沒有完成時,保障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宜昌將全面壓實“兩個責任”,切實加強風險管控,不斷鞏固和深化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成果,提升“舌尖上的安全”幸福指數,讓廣大群眾香在舌頭、甜在心頭,美好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三峽日報通訊員 田力 李夢祥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市場監管局提供